每日热讯!复旦教授盛赞《流浪地球2》:不输于近5年任何一部国外科幻大片

今日(1月25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在微博发表了他的《流浪地球2》观后感,他赞叹,“《流浪地球2》无论在视听、特效和叙事技巧上都不输于近5年我看过的任何一部国外科幻大片。”

原文如下:

看了《流浪地球2》,很震撼,也很激动。2008年的刘慈欣小说集《流浪地球》封面有我一句话:“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今天看完电影后的感觉:郭帆和他的团队把中国科幻电影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流浪地球2》无论在视听、特效和叙事技巧上都不输于近5年我看过的任何一部国外科幻大片。


(资料图)

这个片子结合了我个人最喜爱的两大科幻题材:太空史诗和虚拟现实,而且把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成就。一开始我还担心会把太空派和VR派之争简单化,尊此贬彼,最终以太空派的胜利告终。外界流行一种对刘慈欣的误解,认为他是否定VR的,其实并不然。他只是担心VR会消磨人的意志,反对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一观点体现在电影中)。但是他认为星辰大海和VR也可以相辅相成,在《黄金原野》里VR就推动了太空计划(这一设想也体现在电影中)。

事实上,《流浪地球2》最打动我的一段,恰恰是当这两条线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最感动我的角色,恰恰是VR派的代表,刘德华。虚拟不是虚假,虚拟可以比现实更真实,只要是展示了真实的情感与人性。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部片子是不是又像第一部那样渲染中国人拯救地球。其实这根本不是问题。谁没有救地球的梦想?我从1992年的太空游戏《银河飞将》开始,在游戏里也不知道拯救过多少次地球。那只不过是游戏而已。电影也是游戏,游戏也是电影。游戏和电影都是艺术,艺术就是关于拯救的。谁拯救地球都不是问题,谁不想拯救地球那才是问题。至于怎么救,那又是另一个问题。

我曾经发过一条微博:“科学家计算过,如果利用得当,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是够用来养活上百亿人,并且一直支撑到下一个科技爆点出现,进入地球2.0,在那以后就可以让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并且支撑更长的时间,到地球3.0,乃至冲出地球,进入更高维度。但每一个地球版本升级的前提是:人类精诚合作,告别战争,科学理性,不要瞎搞,不要倒退。这就是地球online的设定,失败的道路有万千条,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人类命运共同体。”《流浪地球》1和2其实都是这个合作共存的主题,我认同这个主题。

再谈谈我认为《流浪地球2》的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用力过猛。这个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一是情感用力过猛,但支撑情感的细节、过程和逻辑却不足,这样就容易让情感露出空洞。有人欢呼《流浪地球2》是真正中国的科幻。但我认为至少在情感的表现上还不够中国,因为中国式的情感是比较收敛、内在和含蓄的。像刘培强和韩朵朵初遇的场面,就太直白,太好莱坞了。情感需要爆发,也需要节制。节制之后的爆发,冲击力更强。

再就是画面用力过猛。简直是不要命地堆特效,宏大场面太多,太密,太满。这本来是《流浪地球2》的最大优点之一,而且我是喜欢宏大场面的,我还特意买的IMAX版,哪怕只抢到第一排的位置。但是过犹不及,奇观太多就容易让人疲劳,反而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这方面《星际穿越》就做得更好,张弛有度,宏观和微观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顺便说一句,节奏的问题是国内电影和小说的常见问题。这方面,无论是导演还是作家,要多向音乐学习节奏的处理。另外画面的太满也不是中国传统的风格,中国的艺术传统是讲究留白的。那恰恰又是好莱坞一贯的问题。比如前不久看的《阿凡达2》,也是好像特效不要钱似地狂堆宏大场面,让人觉得累。相比之下,我还更喜欢《流浪地球2》的画面,更有氛围和质感。但两者太密太满的问题是相通的。

麦克卢汉把媒介分为冷媒和热媒。电影是所谓的热媒,用高密度的信息对人的感官进行轰炸,把人炸晕。但这也随之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电影画面声音的推送和主导能力太强,观众都来不及进行自己的分析思考,很容易被电影的洪流裹挟而去。所以优秀的电影需要把握好节奏,留有空白,让观众有保持清醒和自我的时刻。

最后再说一个惊喜,2D IMAX真是太棒了。我以后简直不想再看任何3D电影了。这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是相信艺术的升维的,在我的理论框架中,3D比2D要高一个维度,而游戏和VR又代表着更高的维度,所以我才看好游戏和VR嘛。可是我现在却真实地体验到了降维的乐趣。世界也许不是那么线性发展的,艺术也是如此。

微博详情>>>>>

推荐DIY文章
鼠标垫能充电 京东京造充电鼠标垫只要39元
买新买旧 新年的电视不太好下手_环球速递
天天热文:没惊喜了 2023年运动腕表选购指南
天天关注:主动发热不冷 电热袜只要129元
1分钱 TypeC充电线白送了!|百事通
就是快 WiFi6 小米旗舰路由1799
精彩新闻

超前放送